金金网
扫码进入手机版
扫码进入公众号
当前位置 :首页>区街动态 > 热点资讯 >

砥砺奋进四十载 关爱成炬映朝阳

2024-11-14 14:23:40来源:南京日报作者:南京市关工委

  编者按:

 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。南京市关工委成立40年来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团结带领广大“五老”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,谱写了丹心向党、关爱后代的精彩华章。

  这些年来,“五老”的关爱故事,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之路;“五老”的接续付出,汇聚成不灭的火炬,传递着希望和力量,激励每一个孩子去追逐梦想,去创造未来。

  值此市关工委成立40周年之际,我们特别分享“五老”的感人事迹,致敬“五老”,学习“五老”,弘扬“忠诚敬业、关爱后代、务实创新、无私奉献”的“五老”精神,共赴关心下一代事业新征程。
 

郭成兵:桃李满星甸的“老农技”

  青年农民回乡创业,遭遇资金不足难题,他心急如焚,一趟趟陪着跑银行;“新农人”不懂种植技术,收成不理想,他不仅自己扎根大棚,手把手教,还在打听到外地有先进技术和优良苗种后,自掏腰包组织他们前往学习、引种;天气和市场变幻莫测,农产品滞销,他转身当起“销售员”,到处跑市场……

  他是星甸农业关工委的“五老”郭成兵,一名和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“老农技”。2021年,星甸街道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关工委成立,为青年农民搭建起了一座通往梦想的桥梁。这位“老农技”又多了一个“新农活”——做新农人成长路上的“授渔人”。

  邵贤豹、滕之武、胡其等便是郭成兵手把手教出来的“新农人”。最初,空有创业热情的邵贤豹经验不足,10亩地瓜苗全军覆没,农场一度面临关闭。如今,邵贤豹已是浦口区青年农民典型代表,经营着200亩的“省级示范家庭农场”“南京市最美家庭农场”。滕之武则在郭成兵的悉心指导下,种出了2022年度江苏省西甜瓜品鉴推荐会小型西瓜组的“瓜王”。而胡其,也曾在尾菜储存和销售方面深受困扰,但在郭成兵的无私帮助下,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难题。

  “农业的未来在于青年。”郭成兵将这句话记在心里、落在行动上。他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,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,手机更是24小时不关机,随时在线回复。每年,他还会积极邀请科技专家深入田间棚户实地调研,广泛宣传农业相关政策,帮助困境青年农民谋划发展思路、制订生产发展规划;开办科普讲座、技术培训,组织参观学习,满足农村青年对科技的需求。

  “什么问题找到老郭都能迎刃而解”已成为星甸青年农民的共识——承包土地、用电用水出现问题,以老郭为代表的“五老”会主动出面与村集体协调;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导致农场绝收,老郭会第一时间联系保险公司,指导申请赔付。星甸石桥的武瑞一家庭农场曾有几十亩青菜和大葱面临滞销,郭成兵一连几周在朋友圈刷屏销售农产品,最终成功卖出5万多斤,为种植户挽回了几万元的损失。

  郭成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的深刻内涵,让青年农民在技术的海洋中畅游,在创业的道路上驰骋。

  如今,郭成兵的徒弟已遍布星甸,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里绽放光彩,更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近三年,星甸街道3名青年农民成功入选“浦口区农业农村乡土人才”,6名青年农民先后获评市级、省级农业农村“头雁种苗”。星甸街道农服中心的“90后”姑娘吴欢就曾笑言:“一句桃李遍星甸,老郭绝对当得起!”

  新一代的青年农技员们,也在紧跟郭成兵的步伐,继续传承着农技推广的薪火。星甸街道农服中心农技员张军告诉记者:“干农业虽苦犹甜!要苦练农学本领,真正做到学以致用、知行合一,更好地扎根基层、服务基层、奉献基层。”

  郭成兵的故事,是农技传承的生动写照。他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,为青年农民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。
 

黄震昌:初心如磐六十载 四季耕耘育新苗

  在虎踞关社区一栋老旧民房内,86岁高龄的黄震昌端坐在书桌前,望着窗外几株梧桐树,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枝头,好像一盏树灯,又好像孩子们可爱的脸庞,在光影与微风的裹挟下,向着更高处傲然生长。

  黄震昌翻开一盒题为“关工委工作汇总”的档案盒,回忆起关心、关爱下一代的匆匆往事,很多青少年在他的帮助下成人成才,甚至成为国家栋梁。关心下一代这件“小事”,他整整干了60年。

  1961年,黄震昌穿上军装,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。1964年,他受聘为某小学校外辅导员,走到青少年身边讲优良传统、讲革命故事,对存在心理健康隐患、家庭矛盾突出等青少年主动介入帮扶。

  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,一位名叫小芳的四年级女孩引起了他的注意。小芳总是一个人待在角落里,所有人来找她,她都会恶语相向,不允许任何人靠近。“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,我想帮帮她。”黄震昌在对小芳家访过程中了解到,小芳从小父母离异,长年累月的不安全感让她内心变得极度敏感又脆弱。

  面对“破碎”的小芳,黄震昌准备了一袋钉子。他告诉小芳,每次发脾气或和别人吵架时,就在墙上钉一根钉子。一周后,小芳在墙上钉满了钉子。黄震昌说:“从今天起,如果有一天你没有发脾气,就拔掉一根钉子。”一个月以后,小芳逐渐学习控制情绪,墙上的钉子全被拔光。黄震昌带着小芳站在墙前,笑着说:“你看每次争吵就像拔钉子,那些难听的话就像钉子洞,钉子拔出来了,留在心灵上的伤痕是抹不掉的,你的家人、同学、老师、朋友都是你的人生财富,快去试着与他们和解,你会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。”

  “黄老师让我第一次认识到,我不是黑暗里的灰尘无人问津,我也值得站在阳光下,得到所有人的疼爱。”在黄震昌的帮助下,小芳逐渐走出阴霾,融入社会“大家庭”。

  60年的校外辅导员工作中,无数个“小芳”在黄震昌的呵护下健康成长,他们如同梧桐树上的叶片,不断汲取精神养分,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。如今这些孩子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、成家立业,但仍时不时赶回来与黄震昌团聚,或以信件、短信的方式问候这位“不是亲爸、胜似亲爸”的“黄老师”。

  “如何让红色基因、革命薪火代代相传”不仅是黄震昌最牵挂的事情,更是他倾注心血和情感的使命。为此,他潜心钻研,担任虎踞关社区关工委主任、鼓楼军休七所关工委主任期间,紧抓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,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、体验一日军营生活、开展国防教育知识培训等形式,以自身的革命成长经验,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,努力学习知识,争做新时代革命接班人。

  “可以说,在关心下一代这件事上,黄震昌做到了极致。”在虎踞关社区工作人员眼中,他就是一个“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的人”。缺少教育素材,他就自主编撰《缅怀先烈忠魂,弘扬英模精神》英雄模范人物汇编,用114个小故事帮助青少年培根铸魂,扣好人生的“第一粒扣子”;家庭教育重要,他就组织召开家庭教育研讨会,将优质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理念送到“家门口”;困境儿童亟需得到全面关心,他就号召老干部、老党员、老战士等,对辖区困境儿童“一对一”帮扶,用心用情为“祖国花朵”健康成长保驾护航……60年如一日,他如熊熊燃烧的火炬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;退休不褪色,他似绚丽的夕照晚霞,用那依旧灿烂的余晖,托起孩子们的未来。

  除夕夜,黄震昌三世同堂围坐桌前共叙家常,共享年夜饭。研究生在读的外孙女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,递到了黄震昌面前。照片里,外孙女被一群青涩脸庞的孩子们包围着,脸上泛起幸福的笑容。

  “外公,你是我的榜样,受你的影响,我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,利用寒暑假走进山区支教授课,帮助困难学生,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和温暖。”黄震昌望着外孙女,心中泛起阵阵暖意。

  “关心下一代,永远会一代接着一代。”
 

马凯:一把剪刀谱春秋 一颗“红心”照未来

  在孝陵卫街道南农大社区,老教授马凯的身影总是那么特别,他手里的那把园艺剪刀,不仅是他修剪果树林木的工具,更是他传递知识与关爱的象征。

  马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剪刀教授”。在给青少年讲解科普知识时,他总是带着那把剪刀,一边细心地修剪着植物,一边耐心地讲解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基本原理,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。

  担任孝陵卫街道南农大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后,他每年讲授20余场“安全食品”“中国果品”“园艺植物”“南京地区土壤形成规律”等科普讲座,在孩子心中播下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。他常年组织老教授们带领中小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科普调查,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和农业生产的艰辛,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知农爱农情怀。不仅如此,在玄武区关工委组织安排的夏令营中,马老带领小学生参观南京农业大学现代农业基地,开拓学生关于现代农业的视野。学生闵思琪说:“以前,我从未意识到农业竟能如此有趣!是马爷爷让我们亲手种植黄瓜,还教会我们如何分析水质。现在,我很想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!”

  在家中,马老也依然忙碌着。他全身心投入青少年科普书籍的撰写工作中,精心挑选每一幅图片,用心雕琢每一个文字,仔细校对每一个标点符号、每一个农业名词。采访当天,马老向笔者展示了自己编写的《中国果品》一书,书里图文并茂,涵盖的果品十分丰富。“因为是给孩子们看的,所以书上面印了果子的图片,图片下面是一看就懂的科普知识。”马老介绍。退休后,马凯教授已为青少年编写了十余本科普教材和读物,字字句句流露出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,每一页每一本都承载着他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关爱。同时,每年的“六一”儿童节,马老都会给社区、辖区幼儿园的孩子们捐赠绘本等书籍,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海洋,探索世界的奥秘。

  20多年来,“剪刀教授”马凯不忘初心,退而不休,不仅剪出了一条条通往知识的道路,也剪出了一片片丰收的田野。他先后到浙江四明山革命老区、苏北园艺产品产区等地开展果树树相分析诊断、葡萄营养诊断等科普活动,为当地青年农民提供宝贵的技术支持;他还担任多个园区的科技顾问,帮助“新农人”提升现代化培育栽培技术,指导品种改良和产品销售等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他在田间地头用剪刀示范,用言语传授,不厌其烦、不吝其力地一剪又一剪、一遍又一遍,直到他们完全掌握实用的种植管理技术。

  不仅如此,马老还十分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。在他眼里,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“游乐场”,也是孩子们成长最好的课堂。于是,他经常带着剪刀在南农大社区里修剪果树林木、种植花草,居民楼前的二月兰、羽衣甘蓝,楼与楼之间的白玉兰,种植在墙角的茶花、垂丝海棠、蜡梅、桂花……都被他细心呵护过。社区的孩子们刚走出家门,就能与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不期而遇,满怀惊喜地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。

  一枝一叶总关情,一剪一修践初心。如今,年逾八旬的马凯教授已经不能灵活地使用电脑,他颤颤巍巍地点开文件夹,里面存放了各种各样的科普课件和参考资料,也收藏了他对下一代赤诚的红心。

  在俯仰之间,让我们与“剪刀教授”马凯一起静待花开,喜迎未来。
 

江宁区江宁街道:“五老精神”辉映“江畔明珠”

  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,一个坐拥19.08公里长江岸线和丰富的长江文化资源的“江畔明珠”,现有178名“五老”志愿者活跃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。他们虽年逾花甲、满头华发,却始终怀揣赤子之心、舐犊之情,如奔流不息的长江,滋养孕育了一代代青少年。

  秋日午后,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江宁街道叶村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的课桌上,给书本铺上了一层金色。退休老教师施章源划动着笔尖,将运算技巧罗列给五年级学生小林。

  今年75岁的施章源曾在铜井小学任教了38年,主教数学,2008年退休后进入叶村社区校外辅导站担任校外辅导教师,这一干就是16年。

  每天放学后,都会有许多学生到辅导站找施章源补习数学。“虽然只是校外辅导,但我都会提前准备好课件和习题,针对性地为每个孩子制定学习计划,发挥自己作为一名老教师的余热。”

  “这就是‘校站结合’的意义所在吧。”施章源口中的“校站结合”正是叶村社区联合铜井中心小学建立的创新机制,一支由多名“五老”志愿者、社区志愿辅导员和铜井小学在职教师志愿者组成的队伍逐年壮大。施章源等退休老教师发挥余热,投入关爱下一代工作中,与孩子们亲密无间、打成一片。

  “一开始,我们以为戚老师只是为退休生活增加一份‘调味剂’,没想到他坚守了6年。”叶村社区副书记叶宣琴很感慨。她口中的戚老师名叫戚春林,退休后加入校外教育辅导站,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、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,精心设计社会实践课堂相关活动内容。

  “红色宣讲、党史学习教育、书法创作、烹饪技巧……在这里,孩子们在学中玩、在玩中学,走出关住自己的小屋,拥抱火热的生活。”正是靠着这份热情,戚春林组织开展活动200余场,参与人数4000余人次。他认为,要想社区校外辅导站有长足发展,就要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。

  在叶村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建筑楼的一侧,有一扇通往孩子们“世外桃源”的小门,门缝中依稀能看到里面满眼的绿——这是当地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“种菜吧”生态教育基地,也是“五老”志愿者们经常出现的地方。“农业在叶村社区的分量很重,为了促进农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,我们开展果蔬采摘、动物喂养等亲子活动及农业科普、农事劳作、书画写生、素质拓展等户外教育课程,让孩子们体验田园和大自然的乐趣。”戚春林介绍道。

  叶村社区关工委的繁荣景象,生动展现了江宁街道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。江宁街道“五老”队伍之大、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之好,有何秘笈?据江宁街道关工委副主任王贵发介绍,江宁街道将关工委工作纳入街道党工委、办事处议事日程,推动辖区22个村(社区)高标准建设“五有五好”基层关工委,筑牢制度根基,“五老”队伍愈发壮大。与此同时,街道关工委整合多方资源,深化校外教育辅导站、农村政科校、“五老工作室”建设,丰富组织活动的创新性、时代感,挖掘培育出一批有特色、有影响的活动项目和品牌。

  在长江岸边寻找江豚、开展“净滩”行动,与小伙伴一起诵读长江诗歌……江宁街道充分利用长江文化资源,创新推出以生态为主题的研学活动,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亲近自然、学习知识的新场景,还通过“一个孩子影响一户家庭”的方式,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并且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。

  如今的江宁街道,民风纯粹、家风优良、社风清正,“老少相牵”正为金陵城涂上一抹暖色调。大手拉小手,让“忠诚敬业、关爱后代、务实创新、无私奉献”的“五老”精神,成为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的一束光,共同传递温暖,携手筑梦未来。
 

雨花台区少年法学院:敲响法治“课铃”守护“未”来可期

  11月的南京,绿意染黄,空气带着丝丝凉意。中小学校园内却始终充满了活力和朝气,“少年法学院”的老公安、老检察官、老法官、退休思政课教师等“五老”志愿者生动有趣的讲解,如甘泉滋润着“花苞”……

  育人以法,润物无声。自2008年雨花台区在全国首创“少年法学院”以来,每当新学年来临,一堂堂“法治课”纷至沓来,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们随着“上课铃”,在“法治老师”的引领下,踏入公平与正义的世界,开启一场法治之旅。

  铃声敲响,我们一同走进少年法学院的课堂。

  教什么?国家立法进程推进一步,课程设置就跟进一步;当前青少年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,安排教学内容就重点加强。

  比如,被称为“社会生活百科全书”的民法典出台后,少年法学院依照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诉求,构建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层层递进、有效衔接的知识体系,科学设立学习内容;针对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、家庭矛盾、生活困难等原因误入歧途或遭受挫折,及时开展情感救助和心理疏导,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。

  “‘法治老师’会通过真实故事和典型案例,讲授孩子们听得懂、记得住、用得上的法律知识,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。”区政法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顾晓宁介绍。

  怎么教?数字人当老师,通过VR视频上课;设立模拟法庭,让学生亲自参与真实案例的开庭审理;成立法治学习兴趣小组,定期举办法治演讲比赛、辩论赛;组织模拟听证会、法治夏令营、参观少管所和少教所等法治教育活动;与失足青少年结成帮教对子,跟踪做好教育转化工作……

  顾晓宁介绍,为了让法治课入脑入心,“法治老师”们没少费心思。目前,雨花台区少年法学院已逐步摸索出一条互动式、体验式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,在可感的情境中激发未成年人的学习兴趣。

  雨花台中学的一位学生家长曾深陷一场经济纠纷,双方情绪激动到了极点,几乎要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。但在关键时刻,他的孩子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提醒他:少年法学院的老师曾告诫我们,面对冲突,要寻求法律的庇护,而不是让愤怒蒙蔽双眼。孩子的话语唤醒了家长的理智。最终,双方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了矛盾。在访谈会上,该家长感慨地说道:“少年法学院不仅培养了一个个‘守法小公民’,也让咱们家长跟着孩子一起成长。今后一定以身作则,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!”

  16年前,雨花英烈孙津川的侄女,雨花台区法院退休干部、全国“十佳少先队校外辅导员”孙以智对青少年法治观念淡薄的现状深感忧虑。退休后,她第一时间动员并组织退休的司法干部,以关工委的名义,走进校园,免费开设法治教育课程,受到家长和学校的欢迎,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法治的种子。

  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如今,法治课已融入雨花台全区各中小学课程,一批“五老”志愿者长期担任校外政治辅导员、法治班主任、法治副校长,保障了学校普法工作的深入推进。雨花台区中小学的校园调研结果显示,校园欺凌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。

  更令人欣喜的是,法治课的“上课铃”已在南京各中小学响起。2019年,南京市关工委把“雨花台区少年法学院”作为市关工委主题教育品牌工程,进行重点培植和打造,并从市级层面对少年法学院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,推动“少年法学院”实现全域覆盖。截至目前,全市12个区组建工作已全面完成,有82%的街道也组建了少年法学院。

  听,“丁零零……”法治课“上课铃”敲响。看,法治理念正一点点渗入南京娃的生活,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。

编辑: 谢玉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