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金网
扫码进入手机版
扫码进入公众号
当前位置 :首页>小荷出水 > 诗教园地 >

王老师说美文:何事归来泪满巾

2023-02-13 09:41:11来源:王老师说美文作者:王宜早

  王老师简介

  王老师,本名王宜早,1942年出生。曾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,是南京晓庄学院退休文学教授,长期从事教育工作,教过中学、大学,教过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、古代汉语、中国汉字学、书法等。曾任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、南京诗词杂志主编,现在是南京诗词学会顾问、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。王宜早先生还是一位书法家,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、书法教育家沈子善先生,主要学习王羲之书法,兼学传统各家,追求汉唐气象、风雅品格。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曾任省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,南京市书法教学研究会会长等。

  

蚕妇

北宋 张俞

昨日入城市,归来泪满襟。

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!

  北宋末年张俞的《蚕妇》诗是广为流传的一首揭露封建社会贫富差距的诗篇。张俞,《宋史》作张愈,益州郫(pi2)(今四川郫县)人,字少愚,又字才叔,生卒不详。屡举不第,被推荐为秘书省校书郎。他将官位让给父亲,自己隐居于家乡。著名宰相文彦博治蜀时,为他筑室在青城山白云溪,故又号白云先生。他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,了解社会不公,同情劳动人民。

  蚕妇:养蚕的农村妇女。采桑养蚕,是一种十分繁重的农业劳动。南宋诗人翁卷有诗句“乡村四月闲人少,才了蚕桑又插田”,其中的“才了蚕桑”是指完成了养蚕和收茧。这只是纺织丝绸、制作绮罗整个生产流程的前半部分。

  “昨日入城市,归来泪满巾。”

  蚕妇昨天进了一趟城,归来时伤心痛哭,眼泪把手巾都湿透了。市:有两种解释:一是名词,市场。二是动词,交易,买卖。有人主张作动词,干脆解释成“进城卖丝”。而且指出,不可“城”“市”连读,理由是,“城市”是现代词语,宋代还没有。其实,这个说法是错误的。“城市”一词先秦就有了,《韩非子•爱臣》:“大臣之禄虽大,不得藉威城市。”杜甫诗中亦有用例:“路衢唯见哭,城市不闻歌。”(《征夫》)。我认为在本诗中,“城”“市”二字应该连读,作名词,更自然,更通顺。巾:手巾。有的版本写作“襟”,衣襟。“泪满巾”或“泪满襟”都好,作为形象描写,表现蚕妇伤心至极。

  为什么蚕妇进了一趟城市,会这么伤心呢?这是因为:

  “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。”

  那些浑身穿着绫罗绸缎的人们,原来并不是养蚕的人。遍身:浑身上下。罗绮(qi3):丝绸衣裳。

  “遍身罗绮者”,是些什么人呢?无非是当官的,有钱人。他们凭借着手中的权势和金钱,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。总之,他们“不是养蚕人”。就是说,他们是不干活的人,是坐享其成的人,是不劳而获的人。“蚕妇”进城之后,亲眼见到“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”这种不合理、不公平的现象,感到十分委屈,十分悲伤,受到强烈刺激,不禁泪下沾巾。

  “昨日入城市,归来泪满巾。”是形象描写。一“入”一“归”,蚕妇的表现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,强烈地震动读者,一定要追问:为什么会这样?

  “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。”是社会现实,更是心理描写,是蚕妇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。她认识到,有人劳而不获,有人不劳而获。但她不知道,社会不公的本质是阶级差别,阶级剥削是劳动人民痛苦的根源。

  这首诗的主旨,是通过蚕妇入城后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变化,来反映社会不公,讽刺不劳而获,批判剥削制度,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。

  不料,有一位读者这样发问:这个蚕妇为什么要“泪满巾”?“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”,是“社会分工”嘛!社会分工自古就有,至今还有,而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。假如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全部要自己生产,你要穿上罗绮衣裳都要自己去种桑养蚕缫丝织绸,你要用上手机都得自己去研制芯片,那么社会怎么才能进步?——剥削制度与社会分工的关系,这是涉及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,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。我劝这位读者还是从头学起吧。

  我们读古诗,要体会主人公的感情,抓住诗人的基本倾向。从而认识诗词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本质。而不应该拿现在人们的一些理论,去硬套古代历史和古代诗人。

编辑: 谢玉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