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金网
扫码进入手机版
扫码进入公众号
当前位置 :首页>小荷出水 > 诗教园地 >

王老师说美文:看取拂云飞

2022-02-09 17:39:12来源:作者:王宜早

  王老师简介

  王老师,本名王宜早,1942年出生。曾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,是南京晓庄学院退休文学教授,长期从事教育工作,教过中学、大学,教过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、古代汉语、中国汉字学、书法等。曾任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、南京诗词杂志主编,现在是南京诗词学会顾问、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。王宜早先生还是一位书法家,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、书法教育家沈子善先生,主要学习王羲之书法,兼学传统各家,追求汉唐气象、风雅品格。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曾任省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,南京市书法教学研究会会长等。

马诗之十五

李贺

不从桓公猎,何能伏虎威。

一朝沟陇出,看取拂云飞。

  如果不追随齐桓公去打猎,怎么能够令威风凛凛的猛虎慑伏?有朝一日若能从这沟陇之中跳跃而出,那时你们将看到我凌云腾飞的雄姿!

  这是李贺组诗《马诗》二十三首的第十五首。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个备受压抑、躁动不安、跃跃欲试的痛苦灵魂。这匹“马”,就是李贺。

  李贺(约791—约817)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、李商隐合称“唐代三李”。字长吉,河南福昌(今洛阳之宜阳)人,家居昌谷,后世称李昌谷。家世虽为唐朝宗室,但是已经落败。父名晋肃,打压他的人借口“避讳”,说是“晋”“进”同音,不让他考进士。他空有凌云壮志,抑郁感伤,终日焦思苦吟,死时才27岁。

  《马诗》23首是组诗,借物抒怀,通过对马的咏叹,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,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。每一首又各有侧重,可以单独成篇。

  “不从桓公猎,何能伏虎威?”

  桓公:齐桓公,春秋时齐国国君,他“九合诸侯”,是“春秋五霸”之一。《管子·小问》载,齐桓公有一次骑马打猎,“虎望之而伏”,有一只老虎见到他立即慑伏不动。宰相管仲解释说,你骑着这匹杂色马(駮,古同驳)在太阳下奔驰,那斑驳炫耀的色彩,使老虎以为是专吃虎豹的“駮象”,所以吓得伏在地上。李贺认为,即使是具有奇才异能的人,如果不遇到英明的君主,也无法施展其才能和抱负。他把自己比喻成駮象,希望能够跟从桓公打猎,从而施展自己“伏虎威”的才能。

  伏虎威:令威猛的老虎为之慑伏。伏,使动词,使之伏。

  “一朝沟陇出,看取拂云飞。”

  一朝:有朝一日;表示希望,自信。沟陇:山沟,沟坎。低处为沟,高地为陇。沟陇,偏义,沟也。出:跳出、跃出。看取:请看。取,虚词衬字。拂云:形容飞跃的高度,可以拂拭白云。

  这首诗的中心形象是:马。一匹被埋没在沟陇中的駮象宝马。

  它有着搏食虎豹的胆魄和实力。只要能跟着桓公打猎,它那身杂色毛鬣在阳光下斑驳炫耀,不需扑搏,就足以令威猛的虎豹“望之而伏”。可是,它没有跟随桓公打猎的机会。不跟着桓公打猎,怎么能够慑伏虎豹呀?这匹宝马的内心充满了压抑、委屈、愤懑。这叫怀才不遇。

  但是他坚信,机会会有的。那一天终会到来。“一朝”,表示了这样的希望和自信。“沟陇”,山沟,诗中比喻卑下之地。“出”,字面上的意义是出来,从沟陇出来;真正的意义是“出头”,改变了被压抑埋没的状况,迎来了发挥才能的机遇。因此,翻译时选用表示动作的词,应该带有兴奋喜悦的感情,能够描画出奋发努力的动态。不能用“走出”,而要用“跳出”“跃出”等。

  出了沟陇,那将是充分施展才华、建功立业的理想状态。怎么表现这一状态呢?——看取拂云飞。谁飞?马呀!拂云而飞,足见飞得很高。心情如何?能力如何?都不在话下了。就好比我们今天会说:翱翔于蓝天。

  句句不离马。也就是句句不离诗人自己。这叫借物抒怀。借物,首先要把“物”写好,在本诗就是要把“马”写好。外形要像,动态要像,关键是精神要像,心情要像。这样就能抒发出诗人之怀抱了。

  因为诗的篇幅短小,所以更要讲究语言。本诗一二两句采用反问句式,诗人内心的压抑和愤懑,得到了强调。后两句采用假设句式,诗人的自信之情,可见可触。

  有人说,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,有两个条件,一是主观,一是客观。李贺只强调客观条件,不检查主观因素,所以他内心的痛苦总是无法消除。我认为这个说法基本符合实际,问题在于,李贺生活在唐代,客观条件的确极大地限制了他。我们不能拿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他。他的诗对于那个时代是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的,对于我们也能起到相当的激励作用。

编辑: 谢玉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