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金网
扫码进入手机版
扫码进入公众号
当前位置 :首页>小荷出水 > 诗教园地 >

王老师说美文:春晓

2022-06-10 09:36:26来源:王老师说美文作者:王宜早

  王老师简介

  王老师,本名王宜早,1942年出生。曾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,是南京晓庄学院退休文学教授,长期从事教育工作,教过中学、大学,教过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、古代汉语、中国汉字学、书法等。曾任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、南京诗词杂志主编,现在是南京诗词学会顾问、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。王宜早先生还是一位书法家,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、书法教育家沈子善先生,主要学习王羲之书法,兼学传统各家,追求汉唐气象、风雅品格。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曾任省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,南京市书法教学研究会会长等。

 春晓

 孟浩然

 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

 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?

 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优美,清新活泼,是幼儿读本最爱收录的诗篇之一,可以说妇孺皆知。

  诗人孟浩然(689-740),名浩,字浩然,襄阳人,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,与大诗人王维并称“王孟”。大诗人李白也说: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”孟浩然曾经隐居在襄阳附近的鹿门山。这首诗就是隐居期间作的,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。

“春晓”

  春天的清晨。晓:天刚亮的时候。

“春眠不觉晓”

  春夜的觉真好睡,不知不觉地天就亮了。不觉:没有觉察到。

“处处闻啼鸟”

  醒来之后,听到窗外处处传来鸟鸣声。闻:听。啼鸟:本意是鸣叫的鸟儿,用在“闻”字之后,指鸟儿的鸣叫声。

“夜来风雨声”

  回想起昨夜室外风雨的声音。夜来:刚刚过去的夜里。

“花落知多少”

  园中的花草不知有多少花瓣飘落下来?

  “春眠不觉晓”,写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共同感受,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。“处处闻啼鸟”,窗外处处传来鸟儿欢快的啼鸣,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春晓景象,诗人内心洋溢着轻松喜悦之情。

  喜爱、怜惜,是连在一起的。闻鸟声啁啾而欣喜,自然忘不掉夜里听到的风雨之声,联想到风雨给百花带来的摧残。“花落知多少?”一句问话,饱含了关切,饱含了怜惜。细心的读者说,这句问话也“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”。

  宋代词人李清照写过一曲《如梦令》:“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。”巧得很,也是写清晨,回想到夜来风雨。孟诗李词,同样的场景设计,表达了同样的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关切和怜惜。只是情感基调不同,李词流露了浓浓的伤感,是孟诗所没有的。

  孟浩然的诗,情感基调是轻松喜悦的,与之相应,语言也是清新自然的。“春眠不觉晓”,春天好睡,睡得甜,睡得香,不知不觉就天亮了;可是,不能说睡得沉,睡得死,因为他毕竟还能听到“夜来风雨声”,不像李清照那样“浓睡不消残酒”。

  “春眠不觉晓”,写的是室内的感受,没有疑问;可是,“处处闻啼鸟”写的是室内还是室外?读者甲说,是在室内,刚醒来,“闻”嘛,啼鸟之声传进窗内;乙说,是在室外,诗人醒来,来到园中,四处走走,这才好说“处处”呀。甲说,在室内也能用“处处”。再说,最后一句“花落知多少?”就更加不能在室外了。若在室外,看着园中满地飘落的花瓣,还会发出“知多少”的问句吗?

  “夜来风雨声”,不会是疾风骤雨,否则,诗人不会睡得那么安稳;但也不会是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毛毛雨,否则,诗人朦胧之中就听不到“风雨声”了。看来,“轻风细雨”的表述比较合适,又能摧落花瓣,又能打叶有声,却不至于惊醒诗人的美梦。

  就像一首轻音乐,一幅淡淡的水彩画。其取景和表达的角度,值得好好领悟。

  “春晓”,这样平淡的题目,呈现出暖色调,含有喜爱、赞美的意味。

  “处处闻啼鸟”,用一个“闻”字把热闹的事物隔在窗外、排除在视觉之外,这是“虚笔写实景”的手法,清妙无比。“夜来风雨声”,也是实在的事物,却把它放在“回想”的范围之内,而且只是诉诸听觉,这仍是“虚笔写实景”。最后“花落知多少”,把听觉和视觉一概排除。你看,经过这样的一番处理,画面上还留下什么实在的图像?几乎没有了,一片空白,不,应该说:“空灵”得很。但是,在读者的脑海里,却留下了一片温润舒适、风和日丽、繁花似锦、百鸟争鸣、充满生命活力的美好天地,给心灵留下了清新甜美的感觉,滋生着热爱自然、热爱春光、热爱生活的情感。

编辑: 谢玉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