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金网
扫码进入手机版
扫码进入公众号
当前位置 :首页>小荷出水 > 心理健康 >

刘颂:苦恼时,不妨换个方式想问题

2022-11-25 15:00:35来源:南京市委老干部局“紫金银辉”心理健康服务队作者:刘颂

  在我的咨询经历中,有一个案例让我刻骨铭心,不能忘怀。案例的主人是一位老太太,心地慈悲,为人友善。年轻时失去丈夫,一个人吃苦受累靠卖菜把儿子拉扯大。在老太太看来,自己之所以这么辛苦,就在于小时候家里穷,没有钱读书。于是,她立志再苦也要让儿子接受高等教育,也坚持要找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媳妇。一切如她所愿,儿子上了大学,也娶了一个有文化的儿媳妇。可就是在生活刚刚步入“幸福安逸”的时候,儿媳一家却要她搬出去,说是不再能够忍受和她在一个屋檐下生活。老太太伤心至极,也百思不解,走进我的咨询室,就为问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会不要妈妈或婆婆呢?”听了这话,我心里十分难受。

  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,这位老人家的观念逻辑是: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,一定读过许多书→读书多的人,一定知书达理→知书达理的人,一定孝顺父母→有了孝顺父母的儿子和媳妇,自己的晚年一定依靠。这个逻辑看上去没有问题,但如果稍加分析,就会发现逻辑中潜藏着一个可能带来痛苦的认知陷阱,而且这个认知陷阱又恰恰是老人家的观念造成的。要认识清楚这一点,先来看下面这个小故事:

 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,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,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:“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!”老人问:“这孩子是你什么人?”公安局长说:“是我儿子。”请你回答: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?

  正确答案是:局长是个女的,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,即孩子的爸爸;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,即孩子的外公。

  但在试验中,100名被试中只有2人答对。

  为什么面对如此简单的问题,那么多人解答不出来呢?问题说出在他们心理上存在着的一个认知陷阱,心理学称之为“定势效应”。这就是:按照他们的经验,公安局长应该是男性。从“男局长”这个思路去思考,自然找不到正确答案。

  心理定势,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,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,甚至达到自动化,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;但同时,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,使我们“想当然”,也就是只用自己熟悉或期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从事情的客观实际出发去认识事情,去想办法,这就导致了上述发生在那位老太太身上的悲剧。

  如何才能摆脱诸如此类的苦恼呢?最好的方法是换一个方式想问题。原先这位老人家的全部想法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想的,现在换成从儿子和媳妇角度上来想。儿子与媳妇之所以结婚,是因为他们彼此相爱。固然照顾老人是儿女应承担的家庭责任,是亲情和道德所在,但不是他们婚姻的目的,作为父母,不能出于自己晚年有依靠的想法去要求孩子的婚姻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立足于这一点去思考,老人家原先的心理逻辑转变为:我这一辈子是很可怜→但之所以可怜,是我的经历造成的,与孩子无关。认知的转变带来了情绪转变,老人家平和了。

  接下来,在平和的情绪下,建议老人家与儿子儿媳好好谈一谈,听听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想法,结果事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。谈话中,老人家了解到,儿子儿媳之所以不能愿和她一起生活,在于她的“拣拾破烂”习惯,废纸脏瓶旧衣堆满屋,弄得家里臭气熏天,蚊虫乱飞,这才让媳妇不堪忍受,要和她分居。知道了原因之后,老人家不仅不再生气,而且理解了媳妇,决定改掉旧习,还媳妇一个干净的家。

 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,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即遇到问题时,一定要放下固有的观念和想法,换一个方式去重新认识问题,不要想当然。这样才能看到人或事的真实情况,也才能够化解矛盾与冲突。

编辑: 谢玉菁